全球并购交易活动高的时候,中国低,全球并购交易活动低的时候,中国高,这是为什么?希望我们共同研究。
另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用美元发的债的量也很大。因此其他所有的国家,只要无法生产高质量的安全资产,最终对美贸易的表现形式必定是双顺差,中国如此,德国也不例外。
所以说,股权合约对于信息是很敏感的,对制度的要求就很高。因为其信息敏感程度的不同,股和债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众出于避险心理,迅速向真正的安全资产——国债奔去,所以现在美国政府生产的安全资产就更贵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美国的数据一探究竟。这不仅仅是相关关系,经济学者发现了因果关系。
当抵押品的价值小于债务面值时,发生违约,抵押品转让给债务人,股东不能取得任何收益。同样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债发行稳定,在债市占有相当的比重。特别在特朗普的冲击压力下,大家更加清楚知道,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国务院各部门已不停地在出台刺激消费的政策。当时预言,今后五六年,就是2008年、2009年前后,是我国金融机构并购的活跃期,讲了三方面的理由。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进入 夏斌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并购市场 。
当今我国的经济运行,主要是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进行的,已经不是过去的行政命令经济。在这方面,可能过去也没有人去进行这方面的细分统计和国际比较,因为投行人士、律师、会计师等活动已分布在不同行业的国民经济统计中,GDP的统计从来没有从并购市场这个视角进行统计。
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未来并购的新动力在哪里? 并购市场发展固然有其一定的规律,同时,也与一国经济周期和政策相关。我想借这个机会,借助人家统计的资料,说一说近十几年我国并购市场发展的特征,以说明我国并购市场发展仍然是生生不息的,是趋于正常发展的轨迹,大家还应该继续奋斗。第三,在一定时期内,中国的重点并购行业会出现替代轮换现象。
当货币紧,市场下行压力比较大,一些企业难以经营下去时,就为并购市场开辟了空间。第二,中国并购市场的发展正处于国内各项制度改革变化比较频繁的时期,分析中有各种干扰因素,因为各种制度在变。从并购圈内简单的统计及其分析的语言看,似乎中国并购交易的高峰在2016年,有人基于统计分析角度不同,也有认为在2015年。简单说,必须要形成一个大国消费市场,中国经济才能稳定发展。
并购会呈周期性特征,这是从总体上的长趋势讲。在中国并购事业不断发展中,根据我观察,在全国工商联的开明领导下,中国并购公会在全国各种公会、协会的社会组织中,已经成为最接市场地气,最活跃,真正体现自律精神,而且具有正能量的自律组织,我认为还不是其中之一。
新旧经济动能的转化,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紧迫、突出。在并购市场最活跃的高峰时期——2016年,中国企业在国内和跨境并购的数量高达3105件,并购金额达到1.9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56%。
但是现在看来,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当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与巩固。经济在下行,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些企业过不下去,会出现僵尸企业,这是必然的。近几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6%,这个比例还在持续提高。为此,发展战略的调整,政策的引导刻不容缓。比如说,中国并购交易活跃度似乎和全球的并购交易活跃度是逆向而动的。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统计分析近300年以来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并购活动规律。
那么,以后会怎么样?下降以后会不会反弹?有没有周期特征?如有,为什么有周期性特征? 分析前首先要思考两个因素:第一,中国的并购市场历史太短,不好分析。二是不仅和改革不同阶段的特点相关,同时和一个国家经济周期和发展战略相关。
未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就是要构建一个14亿人口的高质量的大国消费市场。清科研究数据中心表明,从2010年到2018年9年内,唯独2017年中国和全球的并购交易的两条曲线走在一个交点上,其他的年份都是它高我低,它低我高,所以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
从供给方思考,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是制度改革,是科技创新。从7千万美元,上升到8千万,9千万,到2018年上升到了1亿零300万美元。
简单讲,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要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出口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通过供给侧改革,通过科技创新,通过市场竞争,转向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发展模式,要成为一个消费大国。下面我提供三个视角供大家参考。更细的分析我就不开展了。我认为,一是与中国改革不同阶段的深入特点相关。
而经济结构调整的快慢取决于微观企业主体的创新与技术进步,这一点在目前已举国重视。企业为什么存在?存在的目的是赚钱、盈利。
从主观来说,我们政府可以想办法,稳经济,甚至提出要六稳,但是,从市场逻辑上要明白,经济在周期动态中发展,这是一种客观的发展逻辑,这样一种周期活动,必然会为市场的并购开辟了空间。我认为只是我们的统计数据历史太短,用一两年时间难以说清楚未来的趋势。
十几年来,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活跃,中国并购事业不断发展。什么叫一定的时期呢?如果用官方语言说,就是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格局基本形成之前,是指在市场经济各项制度没有基本健全之前。
在广大农村,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收入稳步上升之后,农村医疗资源重新整合的机会在哪里?并购界的同仁同样应引起充分关注。从需求方看,落实在行业分布发展上,有战略型新型产业,也有传统制造业、传统消费业,但是以后更多、更大体量的是围绕民生的医疗、教育、养老、健康、旅游、住房等等的大消费上。只要搞市场经济,那么经济周期是必然的。企业并购重组,从微观意义上讲,就是各个企业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的制度安排,进行权力让渡的行为。
制度改革、资源的重新配置,同样会提高新的生产效率,因此并购人士要瞪大眼睛关注制度改革中的新动向,寻找并购新机会。背后的经济逻辑是什么?我认为很清楚,是经济周期引起的。
我没有查阅更多关于并购市场的研究资料,包括国外的,有没有用这个指标进行分析,我不清楚。比如说在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这轮经济大周期的最高峰在2007年GDP增长高达14.2%。
因此,大消费的进一步发展机会在哪里?特别在广大农村的村镇发展机会在哪里?可以说社会各方资源的市场配置还没有达到最优的状态,进而在并购市场上还没有引起更多人士的关注。如果我们用单笔平均并购交易数据看,单笔平均并购交易趋势不是下降的,是在上升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